开云体育在线观看-艾尔溫表现不俗,逐渐跻身中上游

14 0 2025-06-12

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实习生 张欧

 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人体的话,那么汉字就是组成人体的细胞。近几年关于汉字的主题,我们可能看过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,也可能知道瑞典学者林西莉的《汉字王国》,看似我们对这个“文化细胞”很熟悉,但若深究起来,其实我们对汉字的认知非常有限。

艾尔溫表现不俗,逐渐跻身中上游

深圳晚报记者 李福莹 实习生 张欧

  如果把中华文明比作人体的话,那么汉字就是组成人体的细胞。近几年关于汉字的主题,我们可能看过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》,也可能知道瑞典学者林西莉的《汉字王国》,看似我们对这个“文化细胞”很熟悉,但若深究起来,其实我们对汉字的认知非常有限。

艾尔溫表现不俗,逐渐跻身中上游

  近日,中华汉文字美学倡导者、深圳本土学者霍者带着他的新作《说文解篆》进入我们的视野。霍者把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的540个部首打散后重新分类编排,并标注了汉字拼音、释义,辅以甲骨文、金文等,对《说文解字》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,让我们感受到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。

  汉字美学

  贯穿“形音义”始终

  霍者住在梧桐山脚下,这里景秀人稀,与市区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。霍者说自己一直都与古都有关,出生在开封,小学在邯郸,中学在商丘,大学在咸阳,工作在西安,直到1999年来到深圳这座现代的城市。从曾经的艺术设计到现在的汉字美学,不变的是他的人文情怀,坚定的是他对汉字的热爱,深刻的是他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思考。2013年,霍者于深圳梧桐山设立了汉文字美学中心,2016年出版了《中华汉文字美学》(上下卷),今年又推出了《说文解篆》(上中下卷)。

  记者问霍者,什么是汉字美学?霍者说,汉字美学是涵盖了汉字“形、音、义”三位一体的美学体系。“形”主要体现在书法、篆刻、字体设计、汉字造型艺术等方面(涵盖古代的“32篆”和当代的汉字雕塑等)。“音”主要是音韵学,例如潮州话、闽南语、粤语等作为汉字音韵的载体,用来读唐诗就更加押韵(如陈子昂的《登幽州台歌》)。“义”则是探究汉字的“所以然”,例如学篆书除了临帖,还需要专门学习文字学。只有内在理解了字义,再和外在临摹相结合,才能达到内外合一的书法之境。

  霍者认为,当代因为受学科制的影响,关于书法、文字学、字体设计等研究很多,且每一科都有独立的学科体系。但从整体看,他们之间缺少了贯通,而中华文化本身也是追求天地自然和谐贯通的。汉字美学,正是从整体出发,以美学的思维系统,贯穿汉字“形、音、义”始终,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体系。

  寻求中国文化“上游之水”

  霍者说,当前汉字进入了以“识别”为主的时代,不少人对汉字字根的规律性认知欠缺,渐渐远离传统人文。他希望通过《说文解篆》,梳理汉字的字源及其演变脉络,寻求中国文化的“上游之水”,引领读者进入美妙的汉字美学世界。

  《说文解篆》将许慎《说文解字》中的540个部首重新分类排列成数字、天干地支、十二生肖、植物、动物、人类等7大类,并标注出相应汉字的甲骨文、金文、释义、切音、拼音等。比如一个“壶”字,霍者便列举了从甲骨文、金文到篆书的多种字体,并注解说:“壶传说是黄帝时期的昆吾所发明,象形字,象壶之形,上面的"大"象壶盖。”同时,霍者以“壶”字为根,介绍了由其演化而来的“壹?”——也就是我们现代常说的“氤氲”二字。

  而对于大众所不太了解的“切音”,霍者做了阐释。随着历史的演进,古代汉字的“形”保留了下来,但音韵学几乎成了“绝学”。切音之所以重要,因为它保留了汉字的“音”,可以从逻辑上推测古代文字的发音。

艾尔溫表现不俗,逐渐跻身中上游

  霍者介绍,至今我们已发现了五千字左右的甲骨文,但只有大约一千五百字得到破解,这其中还有不少是存在争议的,文字学研究是一条漫长的道路。在寻找文化“上游之水”的过程中,霍者还提及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避讳现象。比如老子的《道德经》中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”,在马王堆出土的帛书《老子》,却是《道经》在后,《德经》在前,写着“道可道,非恒道,名可名,非恒名”。因为汉文帝叫刘恒,为了避讳,把“恒”改成了“常”。再比如《诗经》,国风在汉代以前叫“邦风”,因为避讳刘邦,改为了“国风”。这些对我们接近“上游之水”都有大有裨益。

  传统书法应从篆书学起

  无论平时给学生讲课,还是面对记者的采访,霍者都很善于讲故事。他讲了朱元璋微服私访时看到的一副对联——上联“二三四五”,下联“六七八九”,横批“南北”。此对联是谜语联,对仗“缺一(衣)少十(食)”,横批则缺少“东西”。这便是中华文化的谐音、双关,少见直白的表述,多用婉转地表达。朱元璋看后心领神会,派人给这家人送了衣服和食物。

  对于书法的学习,霍者也给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,区分了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。他认为,传统书法好比是人文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种植物,诞生在书写为主的年代,具有实用功能。现在转入识别为主的年代,书法成为挂在墙上的纯粹审美,反而丢了传统书法的文脉气息。

  霍者建议,学书法最好不要从楷书学起,因为从楷书学起,即使一开始能学得很好,但是这样对文字的理解和对书法境界的提升却非常有限。因为楷书是文字高度成熟的最后阶段,一旦有了楷书的思维就很难跳出其影子(唐代隶书被诟病的原因就是受楷书影响太大)。学书法应该从篆书入门,因为篆书“笔笔中锋”,最符合传统笔法的“锥画沙、折钗股”,等打好传统笔法的基础后再慢慢向隶书方向走,之后再学楷书,这样从长远来讲才可能有所成就。所以傅山曾说:“楷法不知篆隶之变,任写到妙境,终是俗格。”

  作者:李福莹 张欧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
zblogPHP模板 zblogPHP模板 zblogPHP模板 zblogPHP模板 zblogPHP模板 zblogPHP模板